攝獵觀點與社區影像寫真/洪淳修老師

當學習目標對上課程目標
學電腦 vs.士林大小事

 
開發潛在的可能性!
當我接到今天分享的主題時,人正在國外,我當時就 想到用我在 國外拍東西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上禮拜我跟雲門舞集 去杭州西湖戶外公演,我看到一個情形讓我很想分享,雲門舞集是非常專業的,很多人會抱怨覺得看不懂,可是我發覺他有一個應用讓我覺得感同身受,依我們的程 度跟舞蹈細胞,我們看不懂箇中精髓,我們只看到舞者在台上跳來跳去撒著花瓣,但是他們安排了一個活動,他開放 160 個現場的觀眾上台和舞台上萬朵的花瓣獨舞或共舞,後來那 160 個名額馬上被現場觀眾搶光,結果上去大家揮灑的空間很大,那個潛在的可能性就很容易被開發出來。
專業舞者和常民的空間就如同於當課程遇上學習目標,我覺得學習目標跟課程目標其實有時會有衝突。就像理想與現實,有時候我們老師趕進度,學生也覺得我一定要學到東西,可是如果可以讓學生自己有一個自己揮灑的空間和目標,就可以把他們引導向他們自身的使命感或是自由空間。我相信學生想來學到的是技術、軟體或是實用的東西,他們可能不會想到要錄製紀錄片或是我要有社會使命,還是像台灣社會運動的團體去衝撞體制。
我總覺得,如果因為這樣被軟體的東西牽著走的話,當學生學會技術以後他會詢問你還要教什麼,我回答明年會教一些比較深的像是紀錄片的東西,他就會有疑問你不再繼續教軟體了嗎?學生都想要學實際的技術,這就是一個盲點,如果你教學內容越來越深,學生相對的也會流失,因為他們想學的是軟體、是技術。
 

運用鏡頭引導學員關心社區議題 
當學生想學習的是推陳出新的軟體,
老師可能沒辦法去應付一些新的軟體,因為老師可能白天都還有事要忙、因為備課也很累,所以在這些情況之下要完全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我覺得是蠻難的。

如果可以把專業放輕一點點,像我會教學生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我會出題目,用一張照片去拍士林任何一個角落,並用故事呈現出來。我也會詢問學生你學會這個技術你要幹嘛,有些人會運用在工作,有些人會運用在家庭,可是我覺得這和進入社區拍攝是背道而馳的,所以這時候要誘發學生在生活中有小小的使命感。之前我在課堂上放過一部片子,一個攝影家在1937 年拍他小孩到基隆河、社子的膠卷,當時在課堂上大家指指點點非常的有感覺,因為那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場域,趁那個時候誘發學生使命感,我對他們說不要以為現在拍社區的東西沒有什麼意義,在十年、二十年後,很多人看到你拍的東西會被觸動和感動。

像現在 101 前面有很多小朋友及年輕人在玩樂,如果你這時候過去跟他們說這裡以前是工廠、有火車,他會覺得你在講古,甚至痴人說夢,可是如果那時候有留下一些影像讓這些年輕人看到,我覺得這樣的傳達方式和結果就會不一樣。我們現在閱讀的方式已經不再是紙本了,對於資訊的閱讀已經是影像,年輕人對文字非常沒耐性。除了給學生揮灑的空間之外,學到技術之餘還要讓學生懂得善於應用,以及如何用有趣的方式觸動學生的廣泛興趣。

我們也會到戶外去進行拍攝,技術操作之餘要有空間帶給學生課堂以外的上課方式引發他們的興趣,再適時給予他們一些使命感去加強他們的認知。

0 意見:

臺北市士林社區大學 © 2008. Template by Dicas Blogger.

TOPO